对话人:杨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对话主体:侯开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以下简称:“侯”“杨”时间:年10月2日杨:侯老师上午好!受《中国书画》杂志社之托,今天这个对话,主要就书法的多方面问题分别展开。希望能通过这个对话,对现今的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有所助益,对有志从事书学研究的年轻人亦有所启发。侯:行。那就随便谈,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杨:您出生于建国前三年的四川宜宾市,现已七十有三了。自年参加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至今,便一直活跃于书坛。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学诸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是广被人知的。但大多数朋友并不清楚所以成就侯开嘉的背景和经历。据我所知,您年轻时没上过大学,却当过工人、木匠、养过蜂,后来才调到宜宾书画院专职做书家,再后来才调到川大当教授。能否谈这三个阶段经历了对您书法产生的影响。侯:我年高中毕业,正好遇上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其经历和全国的年轻人大体相似,是所谓的“蹉跎岁月”,就不谈了。我学书法是在17岁那年,其目标就是赶上班上写字最好的同学。幸运的是我碰上两个好老师,名叫高步天、银际霖,是我家乡的“宿儒”。在那个时代学习书法是不合时宜的,有一定政治风险的。现在回想起来,这现象反映了中华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能生生不息吧。是这两个老师把我带进了书法殿堂,让我感受了博大精深,看见了美,因此就迷上了书法。在以后任何困难的时刻都有它相伴,生活就不寂寞,成了我生命的依托。杨:您多次提到了您的经历主要做了三件事:写字、研究、教学。可是,社会上很多人就不是都像您这样幸运,做的仅仅一二件而已。于是他们将此三者对立起来,认为搞理论的人创作太差,搞创作的人,不一定要懂理论。您是怎么看待的?侯:是的,人到老年都喜欢怀旧,回顾一生,发觉所做之事,不多,也简单,仅写字、写文章、教学生三件事而已。还不敢自信这三件事都做好了。我之所以能做这三件事,还要感谢有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否则将一事无成。我学书法之初和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同,即学书法时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