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大新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抓紧抓实,紧盯国家、自治区脱贫摘帽标准,认真落实“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强蔗兴牧优果”做大产业扶贫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为此,大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论述精神,明确“强蔗、兴牧、优果”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培训,落实精准服务,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提高产业扶贫覆盖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蔗糖产业是大新县一大支柱产业,为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大新县对甘蔗产业发展常抓不懈,努力确保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8万亩以上。目前全县户贫困户种植甘蔗,占贫困户总数的38.3%。近年来,大力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实施蔗糖产业“二次创业”。—年全县累计建设甘蔗“双高”基地23.98万亩,甘蔗平均单产提高到6吨/亩。
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大新县还大力发展猪、牛、羊等特色养殖业,全县有47个贫困村发展养殖业,覆盖带动超过户贫困户。目前,大新县已引进崇左正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雷平镇发展生猪生态养殖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现代种养、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区;引进中禾恒瑞(广西)有限公司在雷平镇建设的大新万头母牛繁育基地,将循环利用当地大量废弃的甘蔗尾叶发展养牛,并以技术支持、销售服务等方式辐射带动项目区附近贫困户参与产业。
近年来,青梅种植产业已经成为大新县新的特色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喜人转变。年,青梅结果面积多亩,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年底,全县累计种植青梅2.5万亩,覆盖7个乡镇,参与青梅种植贫困户户,占贫困户总数9%。为了让更多人过上“梅”好生活,大新县还积极送“技”于民,积极举办青梅种植技术培训;完善扶持政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青梅给予每亩元奖补。同时,大新县引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溜溜果园集团发展青梅深加工项目,指导贫困户实施良种化种植、现代化管理,并负责收购青梅、实施深加工,推动青梅种植发展成为“种植1次、收获30年”的长效产业。
为推动产业扶贫持续发展,大新县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加大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大新县脱贫摘帽五大攻坚措施》《大新县年特色农业奖补办法》,对满足相应条件的贫困户给予各类产业项目奖补。年全县实施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项目个,发放奖补资金.8万元,惠及贫困户户,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截至年,全县实现“5+2”特色产业(糖料蔗、优质稻、其他水果、牛、猪、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中药材)覆盖率达94%,贫困户增收致富基础不断夯实。今年,该县出台《大新县年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暂行)》《大新县年重点种养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甘蔗、青梅、胖姜、皇鸽等重点种养产业。截至4月底已完成甘蔗种植50万亩、青梅种植3.1万亩、胖姜种植亩,皇鸽养殖7.5万对,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1.56%。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积极落实贫困户发展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切实加快验收工作,目前已完成产业以奖代补资金支出万元。
首创健康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革新破解“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此“老大难”问题,年8月,大新县推出全区首个健康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系统,实现贫困患者费用报销“零跑腿”、资金垫付“零压力”。
传统的医保报销方式,手续比较繁琐,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为破解报销不便难题,让贫困群众就医更方便、快捷,大新县率先在全区实行健康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县域外住院出院后到县医保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结算窗口结算。
通过服务外包搭建“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系统,让数据多跑腿,既降低政府营运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一站式”即时结算大幅度提升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报销结算流程更加优化,避免贫困患者在不同部门、不同窗口重复跑、反复跑,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就医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实现贫困患者费用报销“零跑腿”、资金垫付“零压力”。
年起,全县17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安装“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系统,全面实现县乡两级基本医保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
由此,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政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险机构更好地参与脱贫攻坚,拓展核心业务。真正实现了群众、政府、保险机构“三赢”的好结果。
该工作经验操作简单,省时高效,目前已推广至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实现了崇左市群众在所有医疗机构的即时报销,极大方便了群众。
“四个带动”模式打造旅游扶贫新格局近年来,大新立足全县生态、边关、民俗等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把旅游作为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创新旅游扶贫载体,通过“龙头景区”带动、“品牌企业”带动、“乡村民宿”带动、“本地特产”带动等工作模式,全力发展旅游业,最终实现“贫困变富裕、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财富、产品变礼品”旅游促扶贫工作目标。
“龙头景区”带动,贫穷变富裕。以创建A级景区工作为契机,大新县依托龙头景区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实施“龙头景区+农户经营”旅游扶贫模式。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安平仙河景区、八桂壮王城景区等龙头景区或统一为贫困户提供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或以集体经济合作经营的方式开展旅游扶贫。而沿线各村屯群众依托景区游客量大的优势,可发展以餐饮、农宿为主的“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至今,各龙头景区辐射带动了户、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
“品牌企业”带动,农民变股东。大新县积极探索“旅游发展、公司获益、农民脱贫”的路子,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大力扶持,建设明仕“农家乐”一条街,创新成立“明仕农宿协会”,通过创新实施“农户入股+公司运作”“农宿协会+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收入,实现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据统计,全县户、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中受益。
“乡村民宿”带动,资源变财富。近年来,大新县致力于推进旅游扶贫民宿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民宿产品。引进的大新明仕·那里酒店民宿企业和秘境酒店等充分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为群众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群众可通过参与民宿建设、在民宿务工、享受年底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大新明仕·那里酒店民宿企业还给明仕村、文明村、苦丁村、上育村、文应村、联山村、宾山村、其山村、三合村等9个村每年带来44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共有民宿(酒店、农家乐)家,在该模式辐射带动下,户、贫困人口受益。
“本地特产”带动,产品变礼品。为拓展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大新县在德天景区、八桂壮王城、明仕田园等旅游景区建设电商O2O特色馆,展示大新县名优特产品及贫困户农产品。在旅游(电商)企业收购贫困户土特产品模式的带动下,企业负责指导周边村屯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联系销售贫困户生产的特色农产品,这一举措惠及贫困户户人,销售收入达44万元。
至此,大新县旅游扶贫惠及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10%以上。
开网格化管理之先全面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大新县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开创性实行“四级一体”网格化管理,层层压实精准帮扶责任,有效确保政策到位、责任到位和工作到位,为全县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展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是关键。为了压实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大新县在总结宝圩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于年组建起全县“四级一体”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把各级党委政府、村级组织,以及各个帮扶联系人的帮扶责任逐一分解明确。
该体系突出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目标要求,把信息、责任、帮扶、项目、监督、反馈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从县到乡(镇)再到村(社区)和屯(组),帮扶责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和无缝隙压实,帮扶任务全部落实到户到人。
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激活了帮扶主体。目前,大新全县名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和名帮扶联系人都纳入网格管理,并通过参与“周报量化评比”和“旬报月评”量化评比等活动,激励人人争先创优,干部们承担扶贫工作的责任心和能动性大大增强。另外,实行网格化管理,不仅破解了帮扶不到位、信息不畅通、项目落实难等脱贫攻坚常见难题,而且又能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融入网格、服务群众,在网格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此举在实践中获得充分肯定。年8月,崇左市在大新县宝圩乡召开全市精准帮扶网格化管理现场会,将大新县的做法推广到全市。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
远离危险、平安成长
来源:左江日报
记者:苏萍李鸿熙梁桂花
编辑:黄艳芳
初审:农伟
复审:梁桂花
声明:凡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文章来源“今日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