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广州有一首童谣:“鲜花戴,戴唔晒,丢落床头畀个老鼠拉,一拉拉到大新街。大新街有哋乜嘢卖,有哋鲜鱼鲜肉卖……”
大新路究竟有没有鲜鱼鲜肉卖,已无从稽考,只知道它早期叫山茶巷,是山货和茶叶的集散地。据《南海金利司孔村孔族谱》上记载,他们的始祖是明代永乐九年()由羊城大新街迁入乡的,由此可见,至少在五百九十多年前,广州已经有大新街了。
大新路今貌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大新街留在广州人的记忆中,便与那些如梦幻般精美的牙雕和玉雕,结下不解之缘了。岭南向来是产象之地,牙雕历史悠久。据《汉书》记载,“番禺,其一都会也。处近海,多犀、象……”《淮南子》一书甚至说,当年秦始皇发兵五十万,血战三年,征服岭南,就是为了掠夺“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五支非洲大象牙,据考古学家估计是从海上丝路运来的,还有一些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可见象牙在那时已经作雕刻原料之用了。
在那些“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的日子里,广州牙雕行业日兴月盛。但真正在世界扬名立万,则是清乾隆年间,也即至年前后,借着一口通商这股东风,欧美商船上装的几乎都是广货,象牙制品是人人争购的商品之一。
广州牙雕被称为南派牙雕,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以雕刻之中的镂雕最具特色,精致玲珑,巧夺天工。题材多为花木、山石、龙舟、宝塔、蟹笼等岭南山水景物。广州出品的象牙球、象牙折扇骨、项链、象牙梳、鼻烟壶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直是海外客商心仪之物,“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美无暇的顶峰。”英国人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中,写下这么一段赞美文字,“英国的著名雕刻匠师试图仿照雕折扇扇骨……但始终没有成功。”其实英国人看到并不是顶峰之作,因为最好的广雕精品都进贡朝廷了。如今在紫禁城中还保存着出自广东匠师之手的象牙缕雕葫芦花囊、象牙编织雕花团扇、雕牙镂空八瓣盒、象牙雕花镜奁等物。每一件都散发着超乎想象之美。
民国时代的大新路
广州的牙雕作坊,最初集中在大德路与惠福西路之间的象牙街、象牙巷一带,后来,三府前出现了专营外销和朝廷贡品的“贡行”,以出品高档精美的正斗货,成为牙雕行业的老大。其他牙雕艺人都往这里靠拢,大家都明白“唔(不)想衰,埋大堆”的道理,要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就得跟着大队走。渐渐地,大新街、小新街、玉子巷、三府前便发展成一条繁盛的商业街。
清乾隆年间,流寓广东的钱塘举人叶詹岩写过一首诗,专咏大新街的繁华:“珍奇多聚大新街,翡翠明珠次第排。买得玉鱼归来晚,双门才挂午时牌。”中山举人何大佐,在《揽屑》一书中,也记录了一则关于大新街的趣闻。当年有一个叫何巩道的中山同乡,是明朝大学士何吾驺之子,自幼聪颖绝伦,记忆力惊人,读书一遍,终生不忘。他与外甥叶符打赌,两人携手同行大新街,记诵各店铺的名号,看谁记得多。他们从街头走到街尾,默识背写,对比之下,相差无几,但何巩道不仅记下了店名,还记下了店内各对联,叶符不得不自认敝乡,写个服字。
但才高八斗的何巩道,却有一个悲惨的结局。明室倾覆后,何巩道誓不向满清称臣,一直怀着强烈的反清复明之志,写过不少“反诗”,他的家人害怕受牵连,竟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把他杀死了。
年夏天,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新街的联盛号代表中国,以翁昭制作的24层牙球参展,而日本参展作品也是一个30层的牙球。二者大小相仿,表层雕刻与内部戳花,各尽其妙,但日本的比广东的多了六层,人们都以为金奖非日本莫属。这时,中国代表要求把两个牙球放到沸水里泡煮,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日本牙球顷刻四分五裂,而广东牙球则完好无损,原来日本牙球是用胶水拼接粘合的,而广东牙球是用整块象牙雕成的。翁昭的作品因而获得了博览会特等金质奖章,大新街与有荣焉。
年,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青年工人陈易为和他的全国青年发明一等奖——缕雕四十层象牙球(图片来自网络)
广州象牙微雕,也是世间一绝。20世纪30年代,象牙微雕大师冯公侠曾在一粒大米般的象牙米上,刻出孙中山遗嘱全文字;又在一把12片的象牙折扇上,刻下“四书”全文六万多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有“神眼”之称的大师,少年时已患上白内障,右眼完全失明,竟可以凭着独眼成为微雕的一代宗师,真天人也。他的象牙雕刻艺室,就设在大新街圣心中学(今第三中学)对面。
民国以后,大牙行(象牙会馆)崛起,取代了贡行的地位。几乎所有牙雕店铺,都争着向它旗下埋堆了。年,广州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大新街扩宽至11米,改名为大新路,为牙雕业搭好了一个大舞台。这时,全广州从事牙雕的手作仔,多达人,店铺间,全部集中在大新路了。
象牙会馆的石额,我拍摄时,它被用来铺地
象牙会馆旧址
除了牙雕外,还有众多的玉雕店铺,年,广州全城有55家玉器作坊,其中33家在大新路,占了60%。
大新路还有许多经营珐瑯的店铺。珐瑯是从清乾隆年间(-)在广东开始盛行,称为“洋瓷”。产品有瓶、壶、盘、碗、盒等,主要是供给商人或沙面洋行,销往国外。从业人员在百人以上,以花县(今花都区)籍人占多。大新路的银铜器皿也很有名,产品有银鼎、盾、杯等纪念品,还有微型算盘、瓶等小件。
象牙龙船摆件,潘楚钜作品
与名贵的牙雕、玉雕、珐瑯相比,大新路的炭相瓷画,则更受普通市民的欢迎。以前人们办红白喜事,拜祭先人时,都喜欢到大新路画几张炭画瓷像。最初在这里落户创业的,是康熙年间一些从瓷都景德镇来的师傅,他们绘制瓷画出口,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行业。美的、英明、惟妙、肖像等等,都是民国年间大新路上的瓷画名店。那些瓷绘师傅一个个身怀绝技,下笔如有神,描龙绘凤,活灵活现,描绘人像,逼真自然,烧制火候恰到好处,永不褪色,在坊间有口皆碑,比照相术还受欢迎,甚至连国画大师黄幻吾、黄幻鸟兄弟也跑到大新路开办画社,收徒授艺。
大新路两侧,从东往西,密密麻麻排满了各种牙雕、玉雕、珐瑯、瓷画、木雕、弦索乐器、扇坊、扇庄、写真画店,简直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民间工艺大观园。
然而,荷叶擎珠,唔(不)够恶风一浪。年日军入侵广州,对大新路的牙雕、玉雕、珐瑯等业,是致命打击。店铺收档,人员四散,华屋山丘,势败运衰,好似山倒一般。年,大新路的象牙店铺,仅余19间,凋零之状,惨不忍睹。珐瑯从此停产,抗战胜利后也未能恢复。而且内战随之又起,不堪战乱的手工艺人们,不是移居香港,就是远赴海外,大新路的象牙店铺,在年时只剩下48家,玉雕店铺也纷纷关闭,只剩下少数人,守着这个日益萧条的老营。
大新路上的市三中,历史悠久,前身是年法国人开办的丕从书院,年改名为圣心书院,现为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年由于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组织严禁象牙贸易,广州牙雕受到后继乏人与国际禁令的双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尽管人们想尽办法,尝试改用西伯利亚的猛犸牙和河马牙做原料,代替象牙,但黄铜擦亮不成金,不是象牙始终雕不出象牙的韵致。牙雕这个行业不可挽救地衰落了。
如今的大新路,已变成以民居为主,零星散落着一些炭相绘画档、鞋店、广告社、器乐社。东段以鞋业店铺居多,是鞋料、皮革批发零售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西段因邻近状元坊,保留了较多岭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商店,包括刺绣社、戏服道具和锣鼓醒狮工场。这里的人们,仿佛与历史上令大新路扬名天下的牙雕、玉雕,已没有多少关系了,不过,那些曾经辉煌的记忆,却刻在这条马路的一砖一石上,永远不会磨灭。
读本号文章,品味广州往事:
上下九传奇商团事变与火烧西关走进十三行的“鬼楼”广州第一条中轴线叶曙明滚粥三碗,周身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