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家在翠湖,而家的这方土地,这片蓝天,花草山水,街景闹市,和风与时光留下的印记,还有些你还不知道的事……
“先有釜涌,后有唐家”。拥有古老的名字釜涌境的唐家湾,踞南海之滨,于澳门连襟相握,自宋朝始,为避战乱,中原各姓南迁于此。纵览近年历史长卷,唐家湾虽历经沧桑,却也出得无数英杰竞风流,成为珠海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正所谓人杰地灵,唐家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群杰璀璨,他们或是政坛要人、或是商海奇才、或是实业巨子、或是艺术大师、或是革命先驱。他们的故事,我们慢慢听……
以下人物事迹按时间顺序讲述
黄宽
中国留英第一人
(—)
名杰臣,号绰卿
东岸村人
年,18岁的黄宽入读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夫妇在澳门创办的玛礼逊学校,与容闳、唐廷枢兄弟及黄胜同窗。年1月5日,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归国,希望能带3至5名中国学生留美。此举得到香港基督教会教友的资助,向每位留美生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与赡家费用。当布朗校长宣布此事时,40余名中国学生均默然无声,只有贫家子弟黄宽、容闳等三人起立。那时的中国,信息闭塞,民众愚昧,说起洋人,常有各种荒唐无稽的流言,说起外国,常以为那是吃人魔窟。即使广东开风气之先,即使黄宽在洋学堂里读了几年书,对这个世界有些了解,这一站,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少年黄宽
两年后,黄宽又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文学系,后改修医科,并获得文学、医学双学士学位。两年后获得病理学和解剖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留英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留学生。
年,29岁的黄宽在风暴浪峰中艰难归国,他曾写过一封信给长期资助他读书的爱丁堡医疗救济会,信中写道:“经过天的漫长航程,我终于回到了祖国。1月3日,在距离台湾海峡约英里的地方,我们遇上了一场非常猛烈的大风,风吹走了船的前桅中的中桅、整条船的主桅和后桅中的中桅。十分感激仁慈上天的保佑,我死里逃生,在船遇险12天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故土。”
黄宽毕业论文情况
回国后的黄宽,先后于香港、广州开设西医诊所,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西医人才,推动了西医的流行。黄宽曾医院,如今仍立于珠江边,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它保留了古朴的门脸,也兴建了新的高楼,这就是今天的中医院。
年,黄宽因积劳成疾离世,享年50岁。黄宽在医学上有许多建树,医术精深,手术精良。年就是他施行了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被誉为是当时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优秀外科医师。
唐廷枢
洋务运动先驱
(—)
字建时,号景星
唐家村人
唐廷枢是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徐润、郑观应、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
《英语集全》
唐廷枢和容闳、黄宽同为马礼逊学堂布朗先生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唐廷枢没有和黄宽等人赴美留学,走上了给洋人打工谋生的路,但凭借这6年的根基和勤奋,他在商界干得风生水起,并于年凭借所学的知识,和他的哥哥唐廷植共同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英语集全》,该词典分为天文地理、日常生活、工商业、官制、国防、买办问答等6卷,并用粤语注音,该书被公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
唐廷枢与他的创业团队
走出学堂后唐廷枢做过3年拍卖行助手、7年翻译,并在香港投资开设了两家当铺。随后唐廷枢去上海担任3年海关关员,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年,唐廷枢在上海海关任职时,就与怡和的经理惠代尔关系密切,开始为怡和代理长江一带的揽载生意。-年,唐廷枢正式受雇怡和洋行任总买办。在商界建立了更广泛的人脉关系,拓展了自己的生意,开了3家茶庄,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附股了一些以怡和洋行为主的外商在华企业。这时的唐廷枢已看好保险业的前景,附股了怡和洋行惊异的谏当保险公司。唐廷枢凭借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及精到的商业实物和法律知识,成为上海滩华商领袖人物,是中国人自办保险公司的先导。
早期“龙号”蒸汽机车
年,唐廷枢主持筹办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并制造了“龙号”蒸汽机车,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年,唐廷枢受李鸿章的委托,以招商局总办的身份开始筹办开平矿务局,年以后,则完全脱离招商局,专心经营开平煤矿。经过十余年艰苦创业,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矿企业。年10月,唐廷枢在开平矿务局总办任上去世,享年60岁。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悼词的一句话颇有含义:“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
唐国安
清华大学创办人
(—)
字国禄,号介臣
鸡山村人
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小时候在家乡读私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4岁时,恰逢他的族叔唐廷枢的同学容闳,担任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正拟选送一批公派幼童到美国留学,唐国安与詹天佑、梁敦彦等人一起,成为了清朝公派的留学幼童。
清朝官派留学幼童
后由于清朝官员认为否认留学价值,提前终止了“公派留学计划”。唐国安在进入大学两年后,肄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于年返回中国。回国后的唐国安先后在其族叔唐廷枢主管的开平矿务局、上海圣约翰书院、榆营铁路、粤汉铁路、津浦铁路任过职,期间还与朋友颜惠庆开办《南方报》英文版,任过《环球学生报》主笔。
年,49岁的唐国安由唐绍仪举荐,入京担任总督府译员,后成为袁世凯家族的家庭教师,并任外务部储才馆的正式司员,协助处理国际事务。此时恰好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应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以培养中国的现代化人才,唐国安参与了对此事的筹划。
唐国安像
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唐国安为外务部考工司主事。年,游美学务部将“游美肄业馆”正式定名为“清华学堂”,唐国安兼任负监督,后任命为正“监督”,10月,教育部下文对清华学堂进行了西化改制,更名为“清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唐国安出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从上任清华学校校长至病逝,仅为短暂的两年四个月,年8月22日,唐国安于北京病逝。唐国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胸怀世界,承前启后的教育家。他终其一生,为留美教育事业传递出最强的声音。他不仅是容闳幼童留美计划的承继者,更是留美教育事业的光大者,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对他的学生及后世英才影响至深。
唐绍仪
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
号少川
唐家村人
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从内阁总理到县长,官虽越做越小,却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唐绍仪与孙中山
年,自幼随父到上海读书的唐绍仪,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年因清政府政策回国。
初回国的留学生都要去拜见李鸿章,由李鸿章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安排去处。年11月,李鸿章推荐德国驻天津前领事穆麟德赴朝鲜“襄办”外交及海关事务,李鸿章还向穆麟德推荐了唐绍仪及其他5名留美幼童作为助手。他在朝鲜工作16年,期间结交了袁世凯,回国后的几年亦跟随袁世凯,成为其左膀右臂。
唐绍仪与伍廷芳
年辛亥革命爆发,唐绍仪被袁世凯委任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总代表伍廷芳谈判。谈判的核心问题实际是中国该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伍廷芳在第二次会议上明确表示:“民军主张共和立宪”。代表大清的唐绍仪此时完全没理会袁世凯交代坚持君主立宪的方针,转言道:“共和立宪,我等由北京来者,无反对之意向。”年,唐绍仪出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因于袁世凯政见不和,唐绍仪辞去总理职务,在职工作时间不过50天。
袁世凯与部分内阁合影
离开政坛后的唐绍仪在上海开保险公司,对民主共和的坚持毫不动摇。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反对。年护国军讨袁,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却仍以大总统自己,唐绍仪再次发出《忠告袁世凯退位电》。
唐绍仪(箭头所指)
在任职中山县期间与乡亲们在龙潭口野炊
年,唐绍仪回家乡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年,唐绍仪将县政府迁到家乡唐家。在家乡任职期间,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经常微服私访,有“布衣县长”之称。唐绍仪还四处化缘,筹措资金,修马路、建医院、兴学校,为家乡父老办了不少实事。他还把自家的花园“小玲珑山馆”改名为“共乐园”,充作城市公园,并在花园石门上亲书楹联一副:“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年10月,因唐绍仪与陈济棠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陈通过亲信在中山发动了兵变,逼其辞去县长一职,唐绍仪自此赴上海居住。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唐绍仪将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却仍留居在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由于他的政治声望引起敌伪的注意,故被视为“以华制华”傀儡的最佳猎物。唐绍仪对日军侵占上海与组织伪政府发表个人声明:“略谓一生行事光明正大,现年已七十有六,实不愿参加伪组织,只想返广东原籍,以度余年。”年,抗战形势恶化,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以唐绍仪、吴佩孚为伪政权正副总统人选。此事为军统特务侦知,报告重庆。9月30日,上海军统特务受命,将唐绍仪刺杀于寓所,享年76岁。
唐绍仪遇刺身亡后,中清政府颁布了《唐绍仪褒扬令》,命将唐绍仪生平事迹“宣付国史”。“国史馆”撰写唐绍仪传,称唐绍仪晚年时,日本要其充当傀儡,“终未肯出”。
蔡昌
著名侨商、
大新公司创办人
(—)
外沙村人
蔡昌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父亲是贫农,全家靠其务农打渔维生。幼年的蔡昌只读过三年私塾,从小就需要替人放牛或在海边捡些蚌贝鱼虾补贴家用。
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蔡昌拜别双亲,随其兄蔡兴前往澳大利亚经销水果,开始了他最初的商业生涯。初到澳洲悉尼,在蔡兴与马应彪合股经营的悉尼永生百货水果店内帮工,协助其兄做生意,后自己开小商店,慢慢积攒了一些资金,经营百货水果生意。年,蔡兴携带历年积蓄返回香港经营。次年,蔡兴应马应彪之邀,在香港开设先施百货公司。不久,蔡昌也返回香港,在先施公司任职,逐步积累了在百货行业经营的宝贵经验,为开拓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原上海大新公司大楼
年春,蔡昌兄弟集资万港元,在香港繁华的德辅道开设大新百货公司,蔡昌任经理,开启在中国商界的独立经营。在香港站稳了脚跟后,年,在广州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设立大新分店。两年后,又在广州西堤珠江边,兴建规模宏大、拥有12层楼高的大新大厦,即现今南方大厦。香港、广州大新公司获得成功,使蔡昌名声大振。年,他筹齐万港元,来到万商云集的上海,于南京路上建商场,大厦宏伟壮观,面积为全国之冠,远东屈指可数。年1月10日,楼高10层的上海大新大厦在南京路西藏路口落成,超越先施、永安、新新,成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冠。蔡昌及其经营的沪、穗、港大新公司,驰名海内外,在全国百货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蔡昌年出资建设的礼和学校旧址
蔡昌对社会公益事业与家乡建设也颇为关心。医院董事长、保良局长,对上海、广州、香港三地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很多。年,当国民政府确立中山县为模范县,并建立以唐绍仪为首的中山训政实施委员会时,蔡昌被推为九委员之一,并被选为常委兼财务分组委员会主任及中山县民众实业公司董事长,为家乡建设献策出力。年,在老家外沙村新建礼和小学,免费招收附近村童入学;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捐资救助年老贫穷乡亲。年,蔡昌携全家定居香港。年后,曾先后任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年夏在香港病逝。年蔡昌在香港病逝,享年77岁。
唐有恒
著名农学家
(—)
字少珊
唐家镇人
年,出身于商人家庭的唐有恒随兄赴港,就读于皇仁书院英文科。年,获官费派往美国留学。年,先后获康奈尔大学农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唐有恒精于水稻育种研究,被聘为美国联邦农业部技师,任科学会名誉会员。年,唐有恒毅然放弃美国联邦农业部技师的优厚待遇回国。
归国后,唐有恒被广东省当局指派筹办广东农林试验场,次年复筹办农林传习所(今华南农业大学)。年,唐有恒获游学毕业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但他无意官场,仍然回到广东任农林传习所所长。中华民国成立后,唐有恒被调入北京政府农林部任职,任内曾经到湖南、安徽调查水灾情况。后来,他被任命为农政专门学校校长兼农事试验场场长。年,任北京农科大学农业系主任兼教授。年,安徽大学添设农学院,唐有恒代理筹办主任,和筹办委员马寅初等人赴安庆,但因病返回家乡休养。
在家乡,其族叔唐绍仪主政中山模范县,唐有恒获邀担任中山训政实施委员会秘书兼县立中学校长,并在家乡唐家镇创设农业试验场。他在香山县居住了6年,帮助唐绍仪治理地方。年,任暨南大学秘书长。年。任广西大学农学系主任兼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有恒历任第四战区战时粮食管理处少将秘书,广东省政府赈济会查核处副组长,建设厅技正。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州大学教授。广州解放前夕,有亲友劝他赴台湾,但唐有恒不为所动,并教导儿孙们:“吾辈应坚守岗位,迎接新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有恒被选为广州市东山区人民代表。年冬受聘为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并承担起编写农业史的任务。唐有恒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建设人才,为科教兴国做出了毕生贡献。年7月,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唐仲谦
新中国杰出的
工人工程师
(—)
又名华宇
鸡山村人
年考入香港育才书院,后因生活困难而辍学,便跟随乡亲到上海叶松船厂当学徒。年,唐仲谦来到了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今唐山机车车辆厂)当钳工。他聪明好学,不久被破格调到设计室描图房任绘图司事,年升任为绘图员。
凭着当工人时积累的实践经验,唐仲谦决心走自学成才之路。他刻苦学习绘图技术,潜心钻研设计理论,理论加实践的结合,令他逐渐掌握了设计机车的基本要领。从一个学徒工人,成长为一名掌握丰富理论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但由于清朝、民国、日伪时期等政权的不断更迭,唐仲谦虽有丰富的设计知识和实践经验,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中国设计制造的
第一代机械传导轨道检查车
新中国成立后,任唐山制造厂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主任。铁路作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安全检测是重中之重。年,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邀请唐仲谦到北京,要求他设计一辆铁路轨道检查车。唐仲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他一直不知疲倦的奋斗在工作岗位不停歇。年,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终于研制成功。中共唐山市委、河北省总工会发来贺电,铁道部授予他“全国铁路优秀工作者”金质奖章和发明创造奖。轨道检查车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新中国机车史上的一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我国航天工业和国防部门急需专用列车。这时的唐仲谦已是耄耋老人,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专用车辆的设计。年,他带领设计小组成功研制运送火箭、导弹的XL型“万能行李车”。随后又相继研制出EX型振动试验车和军用XL22型1号车、2号车等机型。他们的精心设计和勤奋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自制专用列车开辟了新的天地。年,铁道部颁授发明创造奖,年-年,10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蔡昌年出资建设的礼和学校旧址
唐仲谦在唐山机车车辆厂辛勤工作了六十余载,主持设计了39种新型机车,有30多项技术革新达到世界级水平。为发展新中国的铁道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年12月3日,唐仲谦病逝,享年87岁。
谭真
新中国
水利工程专家
(—)
字全甫
那洲村人
谭真,筑港工程和航道专家、教育家,曾任交通部副部长。年9月26日生于广东中山县,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称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年,18岁的谭真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同年考取庚款留学美国,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谭真获硕士学位后,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回国,决心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投入国家建设。他先后在天津运河工程局任副工程司、天津允元实业公司任经理兼总工程司,后先后担任北洋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河北工学院兼职教授,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天津工商大学兼任教授等职。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将士在前线勇猛杀敌。谭真对此深受鼓舞,更激发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决心依靠技术,拯救祖国。他变卖了部分家产,开设“谭真工程师事务所”,走实业救国之路。事务所自开业,便受到天津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事务所,为中国人办事,天津不少马路、工业及民用建筑都纷纷交给这个事务所承建。谭真有一个原则,就是日租界的任何大小工程,概不承接,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封锁了英、法租界,谭真就关闭了这个事务所,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谭真工程师事务所”又恢复营业。可见谭真在日本侵华期间,他用关闭事务所的实际行动抵抗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年,谭真应塘沽新港工程局长邢契莘之聘,任新港工程局总工程师,后提为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主管新港的建设,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拟将在新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撤往台湾,电令谭真率队撤离塘沽,并已准备好了飞机等候。但谭真目睹国民党政治腐败,毅然拒绝电令,决心留在新港。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也都留下,迎接解放。谭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新港各界的很大震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继续担任总工程师,主持塘沽新港的扩建和改建工作。年,谭真亲自率领筑港大军,建设广东湛江港。在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下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将一座万吨级深水海港建成投产。
鉴于他功绩卓著,自年起,连续当选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在工作中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次接见和勉励。
年谭真病重住院,医院组织抢救。5月,谭真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谭真逝世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和叶飞、王守道、孙大光等新老部长和茅以升、刘峻峰、张文治等知名人士及各界代表共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对谭真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
唐涤生
蜚声中外的粤剧编剧家
(—)
别名:唐康年
唐家村人
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合照
唐涤生,著名粤剧编剧大家。年生于黑龙江省,出身于海员家庭。年返乡入读总理纪念学校(今中山纪念中学),适逢“一二九”运动爆发,唐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推选为罢课与护校运动会主席,曾一度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涤生与一批热血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他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为题材,编写了话剧《渔火》,公演后获得好评,这是唐涤生从事戏剧创作事业的尝试。秋,粤剧名伶唐雪卿返乡探亲时,见其堂弟唐涤生天赋甚高,遂邀其加入“觉先声”剧团。初替剧团抄写剧词曲谱,后得到著名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和冯志芬的指点,开始创作粤曲、粤剧。创作出众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剧本。
唐涤生与夫人、舞蹈艺术家郑孟霞合照
唐涤生曾与薛觉先十妹薛觉清结为夫妇,但此段婚姻维持不到三年后离异。后于年,与擅长舞蹈的上海京剧名伶郑孟霞结婚并育得两女。唐涤生吸收了的京剧及舞蹈元素加入粤剧中,加上自己苦心钻研名家南海十三郎、冯志芬、谢汉扶等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当任白成立“仙凤鸣剧团”,便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20世纪50年代,唐涤生的事业达到了顶峰阶段,他编写的剧本《落霞孤骜》、《紫钗记》、《帝女花》、《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等,广受观众喜爱。特别是《帝女花》一剧,成为重要的粤剧传统节目。唐涤生勤于笔耕,在其短短的一生中,编写了部作品。当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编撰的剧本,其中包括薛觉先、任剑辉、白雪仙、方艳芬、红线女、陈锦堂等等,他的粤剧作品更被改编成的电影超过90部,其代表作品《帝女花》中的《香夭》一曲,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的粤剧戏迷中有口皆碑,“粤剧国际歌”、“香港之歌”。
唐涤生(右)与白雪仙(左)在讨论《紫钗记》曲词
由于他辞藻秀丽,深入描写人物情感世界,自创风格,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获得粤剧鬼才之美誉,也被誉为“粤剧中的莎士比亚”。
年9月14日晚上,“仙凤鸣剧团”于利舞台首演新剧《再世红梅记》,唐涤生亦在座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医院抢救,延至翌日凌晨不治逝世,年仅42岁。
唐涤生(中站者)、任剑辉(右站2)、
梁耀波(右站1)、白雪仙(右坐1)在观摩演出
唐涤生用短暂的一生在粤剧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让粤剧的发展和创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更带动了潮流,吸引了无数的粤剧爱好者和观众。
古元
著名人民美术家
(—)
字帝源
那洲村人
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著名版画艺术大师,擅水粉、水彩和版画。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焚烧旧地契》年
年7月卢沟桥战火燃起,上中学的古元被迫停学回到家乡,在一所小学校担任代课教师。空闲时同弟弟古文胜带着干粮和画具步行到唐家前环、共乐园、龙谭叠石等名胜作水彩画写生。他说:“我对山川风物很喜爱,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我常常带着画具到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寻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过风景画表达我内心的情意。”同时,他又感叹美丽河山就要被豺狼蹂躏,于是在教课之余绘制一些日寇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他首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哥哥的假期》年
年轻的古元积极参加来村里的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美术宣传工作,并结识宣传队成员谭福鑫(解放后首任中山县委书记,后改名谭桂明)和杨维学。在他们的影响下,于年夏天,到广州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奔赴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
《结婚登记》年
年,日军从唐家前环和香洲环登陆,珠海地区全部失陷。古元知道后万分悲痛,对日寇的入侵更加切齿痛恨!他深切关怀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画笔作武器,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用木刻创作出有时代感召力的《运草》、《减租会》、《离婚诉》、《练兵》、《部队秋收》、《哥哥的假期》、《人民子弟兵》、《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和后来的《人桥》等名作,撼动人心。古元的艺术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他是从生活出发,吸取题材,然后用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古元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成为在中国新兴版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突破。
《鞍钢之修复》年
古元晚年对故乡仍一往情深,历岁弥浓,他的山水笔墨来自家乡的滋养。年,他回到故乡,望见祖屋前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的一棵老榕树,即景生情,作画大幅的榕图,名为《榕树下》。他在临终前仍不忘家乡,嘱咐家人把他大部分作品捐献给家乡人民。
古元先生
年,古元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徐悲鸿评价:“从高空俯瞰大地,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山和一条河曾生养过“中国艺术中一卓绝之天才”,这山旧称香山,这河乃为延河,这位艺术天才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三任院长,人民画家古元先生。”珠海政府在山场村石溪建成古元版画艺术纪念馆,让古元的版画重放异彩。
唐家湾,这片永恒的土地上涓然流过了漫漫岁月长河,但却烙下了生动而又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留给后人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坚定无比的信念,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唐家名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责编:邱继伟
编审:彭立群
美编:康茵
来源:翠湖香山生活大师
ZHBIT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