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斑病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人类发现古生物化石其实有近千年的历史,现有的文献记载我国是发现古生物化石最早的国家之一,近千年来世界各国发现了成千上万种古生物化石,我国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居于世界前列,可是你知道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化石是什么吗。答案是戴氏狼鳍鱼化石。
在中国人类发现最早的化石其实是鱼化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对于鱼化石的记载,当推《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日假。即有神巫乘此以行九野。一日鳖鱼,在天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据郭琐作注,龙鱼就是龙鲤,九野就是天下。可见这里说的是一种鲤鱼样子的鱼类化石,可以给神圣乘坐,走遍天下。
戴氏狼鳍鱼化石
又据考证,两千多年前鱼类化石已有鱼龙、硝鱼、鳞鱼、鳄、鳖鱼等异名,可见鱼化石在很早以前就被中国古人们认识了。但当时人们对于为什么鱼会跑到石头里去,却不得其解,只好借助于神话,于是让神圣乘坐它去周游天下的无稽之谈也由此而产生了。显然,把鱼化石和神圣乘坐周游天下联系起来,把动物化石和水火之怪联系起来虽然可笑,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鱼类动物化石的事实,对我们研究科学史的人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
公元前多年前,有人从小亚细亚采到一块鱼化石,他很不理解——鱼是生活在水里的,为什么会跑到岩石里去了?于是就把这块标本送给古希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请他讲讲道理。可是亚里土多德从来没见过这种石头“怪鱼”,只好装做煞有介事的样子说:“这是因为前些时候洪水暴涨,漫到湖边的山坡上,游鱼也随水登山,在岩石裂缝中下了鱼卵,这些鱼卵后来就变成岩石里的鱼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纵使鱼卵在洪水时落到岩石裂缝中,当洪水退后,干涸的情况下,鱼卵怎能变成幼鱼,又怎能活下来呢?况且化石鱼和活鱼毕竟有所区别,这又怎样解释呢?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番话,也全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上有一点可取之处,他毕竟把化石与生物联系在一起。
鱼类化石比哺乳动物化石容易识别,所以古书上有关鱼化石的记载也比较合乎科学道理。我国记载鱼化石较早而且比较好的当推东晋末年时沈怀远的《南越志》,该书第三则说湖南湘乡有一座鱼石山,岩石呈黑色,层理极薄,如云母。剥开一看,就能见到鱼化石,体形完整,长数寸。鱼的头、尾、鳞、條都逼真,像是刻画出来一样。用火烧它,还发出鱼腥气呢!根据现在的地质调查,证明沈怀远的记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当地第三纪地层中确有鱼化石群出产,其中包括鲤科骨唇鱼等。但是否将鱼化石烧后会发出腥气,我们推断一定是可能言过其实。
对鱼化石的成因解释,南宋时代的杜馆在《云林石谱》中谈得最精彩了。他写道:“又陇西(今甘肃渭源东南)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不异。岂非古之波泽,鱼生其中,因山阻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歌?”意思是说,在甘肃渭源东南有一地方叫鱼龙的,掘地取石时把石头打开发现许多鱼化石,与湖南湘乡出产的鱼化石没有什么两样。难道说古时候这里原是低洼的沼泽地,鱼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泽边的山崖崩坝,土块填塞了沼泽,年久以后,土块就凝结成岩石,死亡的鱼体就变成化石了吗?用现代化石知识去衡量杜馆的这段论述,看来,也是正确的,他不但阐述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埋藏条件,而且还就鱼化石的发现,合理地推断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这种有科学依据的推理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效地在研究古地理及地质变迁上应用。比较前人的有关见解,杜馆已大有进步了。
清代中期《塔子沟纪略》中对于热河生物群中著名的化石出产地凌源(清代称塔子沟)热水汤小城子狼鳍鱼的记载比较详细,它们把狼鳍鱼鱼化石称之为“鱼儿石”。
《塔子沟纪略》中说,塔子沟西北二十五里有村名西北地,四面皆山,村北五里山之麓,掘地尺余可得鱼儿石。其色或青或黄,俱系石片,参差磊落,约长尺余或七八寸,宽三四寸至五六寸不等。其厚者可揭为二三层,面上俱鱼形,隐跃如绘。先是民人因掘得石,远近传闻。好事者往往恣意掘取,今其石遂不可多得。及考此石出自何年传之何人,迄无知者。间有所得不过宽长仅二三寸,绝无盈尺者,细阅其石上鱼形大小不一,其鳞刺皆可剥落,再剥仍为石矣。揆其理乃鱼当山水骤涨时,随流入沙渍中,水退急而鱼不能去,遂夹于中,久而成片,并非从内而生,所以层层皆有而不能深透石中,与大理石之天工奇巧固迥别矣。其中对于“鱼儿石”的形成与杜馆在《云林石谱》中论述很是相似
《塔子沟纪略》中还记载了“鱼儿石歌”,对于狼鳍鱼化石做了极度的艺术夸张与想象。“鱼儿石歌”中说“嶙峋一片奇形石,势若长鲸奋劲翮。三十六鳞巨浪中,龙门万丈不点额,翠滴苔文枕晓烟,驱来疑借海神鞭,昆明池水寻不见,何年飞上此山巅,玲珑岂是施鬼斧,夜夜文光自吞吐,曾忆入舟献瑞时。讵独当年知周武,生成鬐鬣最分明。灵曜流光色更晶,天机活泼原不泯,欲化龙兮点二晴。”
由于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古热河中生代化石群)在中国被发现最早因此被发掘也是最早的,早在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在巡幸热河地区时发现过鱼化石,还饶有兴致地将其收集加工成文玩置于几案间观赏,康熙发现的鱼化石其实就是热河生物群中的三大基础成员“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和狼鳍鱼”中的狼鳍鱼化石。这件事情他详细记载于自己编著的博物学汇编《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在《康熙几暇格物编》书中《石鱼》篇记载“石鱼开发一片,辊有鱼形,如涂雌黄,或三或四,鳞鳍首尾形体具备,各长数寸,与今所谓马口鱼者无异,扬鳄振长,犹作鼓浪游泳状。朕命工琢磨以装砚,配以松花江石,诚几案间一雅玩也。”
乾隆皇帝也对鱼化石很有探究,他的《御制鱼石屏歌》序言是乾隆专门探讨鱼化石的文章。《承德府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钦定热河志》、《义县志》都有记载。文章说到:“向见西阳杂姐载衡阳湘阳县有鱼石山,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黄,开发一重,辊有鱼形。鳞鳞首尾若画,长数寸,烧之作鱼腥。又重庆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每一鱼三十六鳞,见则见岁丰云云。夫石上刻鱼世或恒见至开石自具鱼形,则非人力所能为,疑为有诞论而已。今过土默特部落,路南有所谓撒哈河滩者,土人种田掘地,得石剖之有鱼形。复剖之则复见。大寸许;小数分许,衔尾比目,若游泳然。乃知古人所载,必有其徽,诞在此,实即在此。制以为屏,不异王振鹏鱼藻图也。”
清朝宫廷制作的狼鳍鱼摆件
乾隆皇帝用一首七言体的诗,否定了化形成说的种种神话色彩,初步探讨了鱼化石形成的真正原因。乾隆在《御制鱼石屏歌》诗中,首先提出是否有造物主的问题,进而提出石中鱼形谁所为?石中鱼形活灵活现,不能是雕琢的,也难以绘饰,更不是谁将辊稣放置进去的。石中展现鱼形,颇为奇异,引人深思。乾隆将各种传说以及传说中的幻术加以清理和思考,以为不可信。他以严谨的态度,运用比较的方法认真琢磨、探究鱼石形成之真相。种种奇迹般神话传说,不独有偶,相类事情一连串地发生,皆不足作为考究鱼石之据。实际上,当初鱼石的形成,一定是在积水缭滋的地方,有水便会有鱼生,当水退去,鱼存在淤泥中便僵硬化了,年久土变成石,于是形成了鱼石,此乃是合理的事实。不信,试看此鱼石,一剥很容易裂开,一片一片的,这是因泥而形成的。他查阅了中国历史资料,研究鱼化石的形成原因,终于否定了古代神话传说,确立了地质变化原因形成了鱼化石的结论。这一唯物观点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清朝宫廷制作的乾隆《御制鱼石屏歌》摆件
如果说19世纪初,“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和对古生物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英国地质学之父”威廉·史密斯与神创论争执不休是伟大的,那么在比他们早了几十年的年,乾隆皇帝就提出了无可争辩的化石形成论断也是比较超前的。乾隆帝对于热河生物群狼鳍鱼化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