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天琴艺术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
壮族天琴艺术亦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龙州的壮族唱天传播广泛,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极具代表性。
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流域,与越南接壤公里,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面积1.73平方公里,有国家一类口岸5个,二类口岸2个,边民互市点14个,人口万,其中壮族占89.43%。这片土地文化资源丰富,孕育出天琴艺术这朵壮族音乐奇葩。
壮族天琴艺术渊源久远,是壮族先民创造出天琴用琴声沟通天地,用歌声表达情感,经过世世代代的延续和民间艺人创新,逐渐发展成歌舞乐互融的歌舞音乐。中越边境广泛流传的曲目《将千金》即是叙述金贵与牡丹这对恋人创造天琴的民间故事。清光绪九年《宁明州志》亦有记载天琴使用的情形。年龙州县龙州边防文工团组成女子天琴艺术组合,天琴艺术由民间艺人的堂屋、广场展示进入职业团体的剧场舞台表演,扩大了天琴艺术的生存空间,扩展了天琴艺术的影响力。此后,凭祥市、宁明县等地的天琴艺术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
坐式弹唱是天琴艺术的基本形态,在婚礼、满月、祝寿、节庆等场合表演,弹唱者两腿盘坐于席子上,右脚拇指系着一串铃铛,弹唱时抖动铃铛击节配音,常见为一人弹唱和多人弹唱两种形式。表演者自称天琴师,展示空间有家里堂屋、侬峒节的圩场。一人弹唱通常在堂屋,多人弹唱则在侬峒节的广场,“跳天”即舞蹈,在侬垌节欢乐情境中呈现。有传统曲调《开门曲》《开路曲》《逗天》《解闷曲》《放雁》《跑马曲》《欢乐曲》等。
天琴艺术是一种跨国流传的民间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鲜明的民族歌舞音乐艺术特征、独特的民族口头文学特征,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天琴艺术的传播交流,提升扩大了民族文化自信力和影响力。
编辑|杨笑菲
审核|杨文凤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